11月22日,由中國外文局美洲傳播中心(北京周報社)主辦的“合作與責任”中美關系與全球治理云論壇在京舉行,中美兩國專家學者就雙邊關系中的戰略性問題、中美關系的未來走向,以及兩國應該如何更好地引領全球治理開展了深入交流研討。
中國外文局副局長于濤,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徐步,全球化智庫副主任、經濟學家大衛·布萊爾(David Blair),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院長聘正教授、北京大學中外人文交流研究基地執行主任王棟,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全球財經新聞碩士項目聯合主任鄧瑞克(Rick Dunham),北京外國語大學國際學院院長謝韜,華東師范大學政治與國際關系學院政治哲學與思想專業教授約瑟夫·格雷戈里·馬奧尼(Josef Gregory Mahoney)等中外專家學者出席了這次云論壇。
于濤致辭
于濤在致辭中指出,中美關系的發展歷程表明,中美合則兩利,斗則俱傷。中美兩國要正確對待兩國差異,有效管控分歧,開展互利共贏的合作。對于未來如何管控和穩定中美關系,如何擔起維護世界穩定的大國責任,他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落實元首共識,切實推動交流合作;二是放眼寬廣地球,拉長中美合作清單;三是推動人文交流,加強中美媒體智庫合作。他表示中國外文局和所屬美洲傳播中心,愿意為推動中美媒體和智庫合作、加強兩國人文交流貢獻更大力量。
與會嘉賓圍繞論壇主題發表觀點
徐步表示,元首外交是中美關系的“指南針”和“定盤星”,對兩國關系發展發揮著不可替代的戰略引領作用。他同時指出,想要實現健康穩定的中美關系,關鍵在于美方能否消除對中國的戰略誤判。美方認為中國的崛起可能會改變世界秩序,損害美國的利益。但事實是,中國的發展是為了造福人民,中國無意挑戰任何其他國家。如果不能消除這種誤判,兩國關系就無法實現穩定。
大衛·布萊爾分享了他對美國政治的觀察,分析了中美關系現狀背后的成因。在他看來,美國政客長期認為美國的領導地位對世界穩定“不可或缺”,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美國外交政策的制定。
王棟表示,中美人文交流至關重要,兩國年輕人之間應該開展更多對話。他認為,年輕人應放下意識形態的偏見,真誠地對話,互相尊重、互相啟發。習近平主席多次強調,“中美關系的希望在青年。”雖然兩國學生因為疫情目前很難進行面對面的交流,但是依然能夠通過網絡保持聯系。進入后疫情時代,我們應該做好準備,人文交流應該成為兩國關系重回正軌的推進器。
鄧瑞克認為,人文交流至關重要,可以幫助不同國家的人跨越文化障礙,實現有效溝通。他指出,媒體界長期存在對中國“強硬”的報道筆調,“要想改變這一點,我們應當幫助兩國媒體人更好地了解對方的文化、歷史、日常生活和社會結構。”盡管中美關系處于歷史低點,鄧瑞克仍相信一切消極因素都可以被改變。中美兩國的媒體人和學者可以通過自己的報道和努力讓大家明白國家、民族、文化的不同。
謝韜表示,中美兩國的緊張關系勢必激化全球治理赤字。當前,國際社會共同應對氣候變化、債務危機、全球疫情、以及貧困問題,亟需中美兩國發揮領導作用。權力意味著責任和領導力,中美兩國應攜手合作、履行責任、踐行領導力。中國政府深入參與全球治理,中國倡導或參加的一帶一路、亞投行、新開發銀行、中非合作論壇都是頂層設計與合作的結果。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七次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再提全球發展倡議以及全球安全倡議,為世界和平與發展給出中國答案。中國承擔了越來越多的國際責任,向世界展現了領導力。
約瑟夫·格雷戈里·馬奧尼認為,中國有能力講好自己的故事。在他看來,中國式現代化可以更好地指導和完善中國的發展模式。中國式現代化沒有套用西方模式,也因而避免了西方發展過程中經歷的曲折和最糟糕的問題。中國可以繼續采取建設性舉措,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他建議,中國應努力消解美國“對華遏制”策略,駁斥美國的反華論調,同時打造覆蓋全球的“朋友圈”。